從小我到大我,從事業到善業。華秦工程建設有限公以“誠信、道義、使命感”踐行社會責任,建立了涵蓋種植、養殖、水產、加工、倉儲、全程冷鏈物流直至終端專賣門店的農業食品全產業鏈體系,全力打造明康匯農業食品品牌。
戰略規劃
力爭成為中國以生鮮為特色的中高端健康食品全產業鏈第一品牌。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于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生態農業
?,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準。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準。所以并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旅游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
生態農業
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后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并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于良性循環中。

生態農業不同于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并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采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藥、機械的投入等;
80年代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魚、稻田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思想起源于古老的中國,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懂得用地養地的道理,以及物理殺蟲、人工除草等做法。1924年生態農業在歐洲才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均有了較大發展。建設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探索階段
生態農業最初只由個別生產者針對局部市場的需求而自發地生產某種產品,這些生產者組合成社團組織或協會。英國是最早進行有機農業試驗和生產的國家之一,有機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組成部分之一。自30年代初英國農學家A.霍華德提出有機農業概念并相應組織試驗和推廣以來,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發展。在美國,替代農業的主要形式是有機農業,最早進行實踐的是羅代爾(J.I.Rodale),他于1942年創辦了第一家有機農場,并于1974年在擴大農場和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羅代爾研究所,成為美國和世界上從事有機農業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羅代爾也成為美國有機農業的先驅。但當時的生態農業過分強調傳統農業,實行自我封閉式的生物循環生產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支持,發展極為緩慢。
關注階段
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污染導致的環境惡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歐、日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污染已直接危及人類的生命與健康。這些國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動,加強環境保護以拯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保人類生活質量和經濟健康發展,從而掀起了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主的各種替代農業思潮。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發達國家也相繼開展了有機農業運動,并于1972年在法國成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英國在1975年國際生物農業會議上,肯定了有機農業的優點,使有機農業在英國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發展。日本生態農業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重點是減少農田鹽堿化,農業面源污染(農藥、化肥),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日本生產者與消費者聯合組成的守護大地、四葉草聯盟等產銷組織,影響了日本三四代人。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瑪雅(Maya)農場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典型,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生態農業的發展在這時期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認為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展階段
90年代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可持續農業的地位也得以確立,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在規模、速度還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如奧地利于1995年即實施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有機農業轉變。法國也于1997年制定并實施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日本農林水產省已推出“環保型農業” 發展計劃,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機農業標準,于2001年4月正式執行。發展中國家也已開始綠色食品生產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國家為了加速發展生態農業,對進行生態農業系統轉換的農場主提供資金資助。美國一些州政府就是這樣做的:依阿華州規定,只有生態農場才有資格獲得“環境質量激勵項目”;明尼蘇達州規定,有機農場用于資格認定的費用,州政府可補助2/3。這一時期,全球生態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單一、分散、自發的民間活動轉向政府自覺倡導的全球性生產運動。各國大都制定了專門的政策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